《白夜追凶》画面“赶英超美”,它是怎么用镜头讲故事的?
一部悬疑剧的成功起码有三分之一的功劳是要归摄影的。因为电影本身就是影像的艺术,影像表达是最直接的传递,是基础中的基础,从营造气氛到细节表达,都是从摄影开始的。
一个优秀的剧本如果遇不到优秀的摄影,结果可能就是一众普通的二流电影,比如上月的《破局》(当然,剧本改编得也不三不四的),愣是把一部悬疑片拍出了喜剧片的味道,摄影锅很大。
而优秀的作品,则是能在摄影的全方位都做得面面俱到。在《白夜追凶》里,摄影的布光可以说是比较用心了。这部剧的核心剧情就是警察哥哥与嫌犯双胞胎弟弟的身份互换(由潘粤明一人饰演),剧中很多次都用了明暗对比很强的布光手法来表达两兄弟的境遇,比如下图:
两兄弟一明一暗,暖色与冷色光源互做对比,用镜头语言把他们的剧中的情况“讲”了出来。明暗之外还有环境,弟弟没有后路,哥哥没有前路,两个人只能合一并行,这是他们的处境。而冷暖色其实还存在着配色对比冲突,这也是两兄弟彼此之间的其实有隔阂和冲突的暗指。
一般在摄影作品里,冷色代表着晦涩,隐秘和罪恶感,暖色则代表着温暖,坦然和正义感,关宏宇和关宏峰两个孪生兄弟,哥哥是刑警队前队长,是个类似福尔摩斯的全面光伟正的人物,所以在暖色方(注意,他不抽烟的);弟弟关宏宇是一个退伍军人,后来成了灰色地带的社会人,有很多秘密,所以在冷色方。
这种正向的摄影方式,我们在很多罪案类影视作品都能够看到。如:
《无间道》里的梁朝伟和曾志伟的冷暖色调对比
《白夜追凶》的这种摄影风格上和著名罪案片导演大卫芬奇的电影是很接近的,尤其接近《七宗罪》。
那也是一部自始至终都在下雨,从不见晴天的电影。它的摄影风格非常阴郁,明暗对比很强烈,全片不是滥用冷色调,但无论冷暖色都呈现出了异常阴郁可怕的氛围。这种氛围无论在中国还是在外国都是非常骇人的。毕竟,每个城市都会下雨,都有老小区,都都有那种每天都可能死去的人,和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冒出来的变态。
以凶手自首这一场戏为例,这是凶手到警局自首后的第二组镜头。一直藏在暗处的凶手变作受光的最明处,而警探却在暗处,这里身份和主动权都扭转了。两位主角衣着都是暗色,只有凶手穿红色,也就宣告了这个角色在全片的意义。在站位上,制作者把凶手放在了两位警探的中间,把三人的关系交代得颇为清楚,为之后的剧情做出了先导镜头信息传递。
而《白夜追凶》第一案的凶手兄弟,也在光影布置下显得狰狞和可怖。
一个镜头能“说”这么多信息,虽然最后可能只是几秒钟就过去了,但这几秒的累积,让每一个镜头都能有这样的信息量做传递,《白夜追凶》整部剧给人的“感受”就很丰富了。因为,没有一个没有用的镜头,几乎每一个镜头要传递的信息都非常多。在这一点上,《白夜追凶》已经可以和美国罪案剧看齐了。
在这里我们可以看看美国罪案剧摄影翘楚《真探》和《白夜追凶》在环境和凶手陈述方面的异同。
在真探的开篇,一组这样的镜头:
抬着尸体的人影
树林中的点点火光
特写燃烧,最后镜头定格在远景处的燃烧的野火
在这里,1分钟上下的镜头里,没有对白,就只是单纯靠镜头传达了信息:罪犯的作案时间(黎明时分),作案地点(有树的郊外)和仪式方式(火),这些内容在之后的案件现场都有所对应,在悬念的引出上有着重要的意义。因为在最初制造一个“因”,给观众一个悬念“他在干什么”,接下来的推理过程才会有意义。
这和白夜追凶的开场几乎是完全类似的。在《白夜追凶》的开头:
这是一个正在作业的仪器
通过仪器的光影折射,和声效传递,可以看见有人在剁什么东西(这里的镜头已经引出了观众的第一次好奇)。
第二次剪辑我们看到了一张床,和床上飞溅的血迹,这里的尺度非常吸引人,这个特写的布光只有一处光源,把观者的视点聚焦到溅血的那一处。
这个时候切换一个中景,只是一个动作的描述,告诉观众的案件的发生环境和发生动作。这里光源还是只有一处,但把所有的焦点都聚集在了凶手的动作上。
画外音让凶手分了神,停下了动作,这里是一个眼神的特写,没有凶光,只有观察,说明他的状况,并不是激情杀人,而是一种冷静的计划,并且,他观察出了一个重要信息——关宏宇。(后面有对应)
交代完信息之后,把镜头最终定焦到凶器上,最后一个动作完成了,片头剧目结束。